游戏障碍:挑战与应对
2019年5月25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 (ICD-11) 获得通过,这标志着争议已久的“游戏障碍”正式被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
视线转回国内,稍早一些时间,5月24日,在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主办的第18届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学术大会上,就热议的游戏障碍问题举行了一场以“游戏障碍:挑战与应对”为主题的高峰论坛。论坛由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会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郝伟教授主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成瘾医学专家赵敏教授,北京回龙观医院牛雅娟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李静教授,以及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行为医学教研室、应激与成瘾行为研究室刘铁桥主任参与了讨论。论坛聚焦于我国游戏障碍的现状,针对游戏障碍的界定、评估、治疗、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李静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目前我国游戏障碍的发展现状。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网民人数约为8.29亿,其中游戏玩家4.84亿,而根据日内瓦世界卫生大会上公布的指标来估算,其中游戏障碍者大概占到了2%-3%,即一千万人左右,数量十分庞大。由此可见,游戏障碍问题在我国亟待解决。
李静教授指出,加拿大的一项调查曾对上千名游戏成瘾玩家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除了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的诊断标准外,普遍都有较高的焦虑、抑郁得分以及其他的药物滥用情况,并在精神和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碍。除此之外,有家庭调查显示游戏障碍也与成瘾者从小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沟通方式、父爱的作用等方面有关。
北京市回龙观医院新成立了游戏障碍康复科,牛雅娟主任在论坛上介绍了该康复科的治疗情况。与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相同,游戏障碍者也将在医院获得全程治疗,包括前期的治疗阶段和回家后的巩固阶段。医院在治疗中贯穿综合性、多维度的理念,注重心理社会方面的干预,把心理治疗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物理和药物治疗,强调更多地关注游戏障碍者的人格特征、社会关系、自我效能感以及家庭教养等因素。
刘铁桥教授指出,目前针对游戏障碍人群的界定和治疗缺乏一定的标准,这是一项难题,游戏障碍可能是某些精神疾病的表现方式,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在政策层面,刘铁桥教授介绍了目前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针对游戏障碍问题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指出中国也应该针对游戏障碍的治疗流程进行合理修订,以提高治疗的规范性。
赵敏教授从两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游戏障碍的政策建议。首先是要从源头防控,即游戏公司要设置一定的防沉迷系统,文化部门也要加强相关的管控;其次是从预防的角度,即包括学校,家庭在内的多部门要形成相应的体系,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最后,郝伟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列举了关于游戏障碍形成的有关共识。首先,不能把游戏障碍与游戏本身混为一谈,游戏本身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是有益的。其次,对于游戏障碍的诊断,要根据已经出台的标准去进行评估,不可以忽视游戏障碍者的共病。第三,关于游戏障碍的治疗还需要社会各界各司其职,要根据游戏障碍的成因,从个人、家庭、社会的角度来进行综合有效的治疗。
那么“玩游戏”究竟是不是病?这一话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为此,在6月1日,CCTV-13 新闻周刊节目组就该问题做了专题报道,并采访了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会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WHO中国成瘾行为合作研究中心主任郝伟教授及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成瘾医学专家赵敏教授等专家。
郝伟教授是最早向WHO提出将游戏障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的成瘾领域专家之一。在访谈中,郝伟教授再次指明了游戏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与我们普遍而言的化学成瘾均属于成瘾性障碍。说到游戏障碍的特点,郝教授指出可以用两个字来解释—“失控”。游戏成瘾者并不能控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场合和频率,即使游戏对自身生活、职业、教育及家庭、社会已经造成危害,他们仍无法停止游戏。多项研究表明,在耐受性、戒断症状和脑影像方面,游戏障碍都与化学物质成瘾表现高度类似。上述证据支持将游戏障碍纳入疾病的诊断范围。此外,郝教授特别指出,专业的电竞选手并不属于游戏障碍者的范畴,不可以混为一谈。